财务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财务管理论文格式、财务管理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客户地理距离与盈余管理

日期:2024年01月0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01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1052239274176 论文字数:34522 所属栏目:财务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础,突破以往客户集中度与盈余管理研究单向维度的不足,关注企业-客户之间的信息互动机制。即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供应商企业为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刺激客户承担更多的专用性投资,会采用盈余管理方式满足客户的财务预期。

第1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横发展,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供应链管理逐渐兴起并得到推广。然而随着供应链的日益复杂化,如何管理和降低与供应链相关的风险成为企业管理层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2016年中兴芯片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警示钟。基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学术界大量的学者也就供应商-客户关系角度展开了大量的研究。

盈余管理一直是财务会计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国内外大部分学者主要从盈余管理影响因素角度出发,研究公司治理(Jensen,1993;胡奕明等,2008;孙亮等,2010)、投资者法律保护(Houqe等,2012;陈克兢,2017)、审计(Talebnta等,2017;罗国民等,2018)、会计准则(Cohen等,2008;Wang和Men,2013;王艳等,2018)、宏观经济环境(赵纯祥,2019)等因素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和发展,已有部分文献突破常规视角,从客户集中度的角度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比如国外的Graham(2005)、Raman和Shahrur(2008)、Dou等(2013),国内的林钟高等(2014)、方红星等(2016),这些学者大抵从客户与企业的关系角度出发,解释企业为了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型交易、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更多专用性投资会引发盈余管理行为。但这些研究仅仅从企业自身单向角度考虑,即企业利用其相对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地位进行盈余管理粉饰业绩,而忽视了企业-客户之间的信息互动机制,也就是说当客户的信息环境改善后,客户能对供应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何种影响? 

地理距离是影响契约主体之间信息传递的重要因素,较近的地理距离能为契约主体间的交流创造便利,降低信息收集、传递以及实地考察成本,提高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契约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Agarwal,2010)。现有的财务学和会计学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地理邻近性对分析师(Bae,2008)、审计师(Knechel,2007;Choi等,2012;王艺霖和王桂莲,2014)、独立董事(Knyazeva等,2011;罗进辉等,2018)、投资者(Cumming和Johna,2006;白雪莲等,2015)等相关经济主体的信息作用,而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却鲜少有文献关注其地理区位特征对企业相关行为的影响。

财务管理论文怎么写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供应商企业为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刺激客户承担更多的关系专用性投资①,其会迎合客户对企业未来前景的预期进行盈余管理(Raman和Shahrur,2008;方红星和张勇,2016)。因此,降低供应链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对于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具有重要意义(Klein和Leffler,1981)。而客户地理距离的邻近能有效降低其实地考察成本、信息搜集成本,加强交易双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改善客户的信息环境。具体来说,距离较近的客户对供应商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路径,可以从供应商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后果两方面展开:

一方面,从盈余管理的动机来看,地理距离近的客户通过实地考察展开信息交流的便利性增强,合作的交通成本更低,这将有助于双方更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可以实时根据客户的需求合理展开采购和生产,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和经营绩效,此时客户的专有化投资意愿也会更强(江伟等,2018)。此外,较近的地理距离能为客户带来更多更高效的私有信息,更有效地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潜力,继而较少地依赖财报等公开信息评估企业并决定是否进行专有化投资(Zhou和Poppo,2010)。此时,客户通过盈余管理传递经营绩效良好的信号吸引客户专有化投资的动机会减少。

另一方面,从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来看,地理距离近的客户更容易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企业的生产能力、存货状况以及资金周转情况,频繁的“面对面交流”能够挖掘隐藏信息。同时更容易接触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获得信息溢出效应,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此时,如果企业机会主义地粉饰业绩吸引客户专有化投资,很容易被客户发现,造成交易的终止和关系的破裂(Raman和Shahrur,2008),同时企业的声誉也会遭受损失。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合理地预期地理距离近的客户显著减少了供应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盈余管理相关文献综述

Healy和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财务报告提供者受经济诱因、外在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利用其对损益的自由裁量权来操控企业会计盈余的行为。上市企业的盈余管理动机主要包括企业层面的融资需求、管理者层面的薪酬诉求、以及满足资本市场预期业绩目标的压力等。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学术界还尚未形成统一的定论,但随着近年来关于盈余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观点表示盈余管理是为误导相关利益者对公司财务业绩的看法,公司管理当局会运用会计方法或安排真实交易活动来美化财务报告。

盈余管理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类:(1)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方法等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以掩盖企业真实运营情况,诱导相关利益者的决策行为;(2)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操控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发生时间,调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

纵观国内外现有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等为基础研究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其中对应计盈余管理的研究颇多,真实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通过构造真实交易活动或操控相关业务发生时间来调增或调减财务报表盈余,其操纵方式更为隐蔽,与之相关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刚刚兴起。此外,关于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学者们主要从公司治理(Jensen,1993;胡奕明等,2008;孙亮等,2010)、投资者法律保护(Houqe等,2012;陈克兢,2017)、审计(Talebnta等,2017;罗国民等,2018)、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Shleifer等,1997;Hamdani等,2013;杨棉之和刘洋,2016)、会计准则(Cohen等,2008;Wang和Men,2013;王艳等,2018)、宏观经济环境(赵纯祥,2019)等方面研究其对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2.2 客户集中度相关文献综述

客户作为公司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影响着公司生产和经营活动。近年来关于客户集中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客户集中度所引发的经济后果领域,包括客户集中度与盈余管理、会计稳健性(Chen等,2008;Raman和Shahrur,2008;林钟高等,2014)、客户集中度与税收规避(Huang等,2016;曹越等,2018);客户集中度与融资成本(Banerjee等,2008;陈峻等,2015)、客户集中度与企业经营效率(Chang等,2014;Irvine等,2013)、客户集中度与审计质量、审计收费(Krishnan等,2019;王雄元等,2014)、客户集中度与研发、创新(Fang等,2008;江伟等,2019)等研究。

现有国内外研究文献表明客户集中度对于企业的影响是双向的,既可能表现为消极影响,亦有可能表现为积极影响。消极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客户集中度越高,供应商企业销售业绩越依赖于客户,一旦交易中断可能会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恶化企业的经营绩效,同时也可能诱发企业的盈余操纵行为,降低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另一方面客户集中度越高,客户的采购额对供应商企业的影响越大,相较于供应商企业,客户更具有谈判的优势,此时客户可能会强迫和要挟企业提供更优惠的采购价格、更有利的信用付款条件以及增持超额存货,这势必会危害企业的经营业绩(Porter,1979;Gosman等,2004;Piercy和Lane,2006)。然而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客户集中度会对企业产生积极地影响,例如可以为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供便利,从而减少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优化资产的利用率、提高经营绩效,激发企业创新研发活动(Kalwani和Narayandas,1995;Gosman和Kohlbeck,2009; Patatoukas,2012;Irvine等,2016)。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17

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17

3.2 交易成本理论 ....................................... 18

3.3 客户地理距离与盈余管理 ....................................... 18

第4章 研究设计 ........................................... 25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5

4.2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定义 ........................................ 25

4.3 模型设计 ......................................... 30

第5章 实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