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建筑学论文格式、建筑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建筑现象学的江西渼陂古村“场所”探讨

日期:2023年04月2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0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4221051572269 论文字数:52585 所属栏目:建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笔者通过对渼陂古村的“场所”研究,从村落结构、街巷空间、建筑空间三个层次具体的研究了场所空间方位感的形成,再者通过建筑形式的分类研究,从建筑原型的探究、地域建筑结构认同、知觉体验三个维度详尽的分析了建筑形式对于场所形式认同感的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现代以来,国际主义风的盛行使得各国建筑设计变化趋于类同,国内城市与建筑的地域性特征普遍缺失,导致人们对家园独有的认同感在逐步的丧失。建筑对于人们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给人们一个居住的空间,建筑是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的方式[1],人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这种方式通过栖居获得的。建筑使人们定居在此,人们长时间大量的重复性的生活体验与感受,让人们最终对建筑产生了归属感,乃至植根于当地人群的共同记忆。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区别于当下场所精神的缺失,反观在传统村落中人们对居住场所的归属感依旧强烈,人们对于居所的情感需求是有稳定性的。我国对于传统建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建筑保护与修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统建筑的当代演绎等。本文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对渼陂古村文化属性的一个基本回应。现代实证科学主义分析的方法注重从具体的事物提取客观的科学事实,把经验中所包含的人类生存目的、价值和意义排除在外,而现象学则是通过重视人的作用,于日常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2]。渼陂古村作为一个保存完善的传统村落,对于村民仍具有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长期生活产生的庐陵文化承载了村民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这些部分是实证科学难以触及的。

江西作为一个古建资源留存较多的大省,拥有大量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源于江西鱼米之乡以及古代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周边省份交流密切,因此各地形成了差异明显的建筑风格。赣南围屋聚族而居,属于典型的客家围屋体系,与广东福建客家围屋文化密不可分,如赣南“关西新围”,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赣北靠近安徽形成徽派建筑聚落,如江西婺源,号称“古建筑博物馆”是我国徽州古建筑保留最完整的地方之一。而赣中吉安地区由于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是江西赣派建筑本土风格最显著的地区,自明清以来产生出浓厚的“庐陵文化”,在各个方面如赣派建筑、科举考试、商业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本文选取“庐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为对象,古村入选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至今当地村民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同时渼陂古村保留大量的民居、祠堂、书院、义仓、牌楼等不同特性的场所空间。因此本文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着重从场所现象学研究传统建筑场所精神的特性及表现方式具有可行性。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村落整体布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的研究归纳具体空间对于人们场所方位感的形成的影响,通过对建筑形式的探究,归纳建筑原型对于人们的认同感的形成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聚焦于传统建筑场所精神建构,以期从影响场所精神建构的因素中,提取可以借鉴到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方法和实践。

1.2.2研究意义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建筑高楼林立,其单一的建筑形制使得人们对于区域的归属感与联系感变得弱化,究其原因是建筑师在建造过程中忽略了当地的集体记忆对归属感的影响,转而在科学分析方法的影响下,集中精力对建筑的物理空间进行优化,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居住需求为准。运用建筑现象学的方法,将有利于补充对日常生活的缺失。从场所精神方面来看,人们想要在场所中获得“定居”必须要能够在环境中定位自己的位置,并且与环境产生认同感,此时人们才得以真正的在场所中获得定居,进而归属感影响到场所精神的形成,场所精神具有永恒性及稳定性的存在当地人们的集体记忆中。

古村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传承至今,村民对于村落具有高度的归属感,本文基于建筑现象学的江西渼陂古村“场所”研究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在理论维度上,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涉及到对传统村落具体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共同研究,具体空间通过对古村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建筑空间的实地调研归纳总结,为古村的发展和保护提供帮助;生活空间的研究从村民的空间方位感和形式认同感出发,讨论村民对于村落高度的归属感的来源,丰富建筑实践对于帮助精神家园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吉安渼陂古村及建筑现象学研究概述

2.1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定义

2.1.1渼陂古村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生活、繁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的空间单元。传统村落,又称为古村落,是指建村在民国前,自然环境、村落布局都没有大的改变,且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生态景观、建筑艺术的村落。2012年“传统村落”的含义被正式提出,以彰显其文化价值。传统村落是农耕生活的发源地,是我国多元地域文化和民风习俗的载体,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乡愁记忆,应该得到保护与发展。

江西吉安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长期社会发展,形成了许多具有典型赣派特征的传统村落。据2014年8月江西省第五批历史文化村落评选统计,吉安有国家历史文化名村7个,包括钓源村、渼陂村、陂下村、燕坊村等;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村22个,包括毛家村、横坑村、公塘村等。通过对传统村落中完好的生态村落布局、丰富的明清建筑遗存和精湛工匠技艺的研究分析,能够为传统民居保护提供一定的视角。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渼陂村为研究对象,开展基于建筑现象学想·的“场所”研究。渼陂古村传承发展至今具有近千年的历史,古村内包含数量众多的明清民居,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梁氏族群,族人对于古村场所归属感较高,对于开展古村场所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2.1.2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作为工程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建筑现象学自诞生以来学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爱德蒙德·胡塞尔(EdmundHusserl)开创的现象学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现象学还原”,是通过“直接的认识”(包括感觉、回忆、想象、和判断等一切认知活动的意识形式)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现象学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其在建筑领域的研究方向分为两种,其一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指出“现象”是与存在一体性的原初意义内容。其著作《筑·居·思》最早讨论了建筑作为定居的存在意义。其二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知觉现象学,认为“身体-主体”具有一体性。

2.2场所研究与渼陂传统建筑研究现状

2.2.1建筑现象学的发展与实践

挪威建筑师及历史学家诺伯舒茨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系统研究,他通过《存在、空间与建筑》、《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的现象学》等论著建立起建筑和城市环境营造中的完整场所理论论述体系。他系统论述了场所的现象、结构、分类及场所精神,从空间、特性、意象、场所精神的角度深入分析城市设计实例,探讨人在环境中的认同感、方向感和归属感。

丹麦建筑学家斯汀·拉斯姆森在《建筑体验》中揭示了建筑在给予和丰富人们生活经历中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建筑环境元素——包括空间、尺度、色彩、光线、音响和质感等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对人的影响。

法国建筑理论家加斯东·巴拉什通过《空间的诗学》[13]中揭示了建筑、空间与环境的象征意义。他认为空间是承载人类意识的居所,而不是抽象的容器,建筑学即栖居的诗学。

日本建筑师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中从美学角度及人的体验出发,谈论建筑内外空间及街道场所的构成元素,以及室外空间的营造法则。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14]中结合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展示城市空间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强调场所是观察主体和感知对象共同作用的结果,人赋予环境以场所的意义,对城市空间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戈登·卡伦的《简明城镇景观设计》一书同样从美学及认定感知出发分析经典案例并总结出具有人情味的城镇景观设计方法。

美国著名建筑理论家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先后出版《建筑的永恒之道》、《建筑模式语言》等一系列理论著作,论述了建筑空间模式与情境事件模式的关联。亚历山大强调了人的身体尺度、行为方式、感官体验等对建筑空间的影响。

第三章渼陂古村公共空间认知..........................13

3.1渼陂古村村落空间认知.............................13

3.1.1古村地理环境认知...........................13

3.1.2古村历史文化认知..........................14

第四章渼陂古村建筑方位感研究...........................25

4.1民居建筑空间认知.................................25

4.1.1建筑形制..................................25

4.1.2建筑装饰特征........................33

第五章渼陂古村建筑形式认同感研究.............................57

5.1古村传统建筑集体记忆.....................................57

5.1.1天井院式建筑“家园”精神...........................57

5.1.2祠堂建筑的“神性”空间................................61

第五章渼陂古村建筑形式认同感研究

5.1古村传统建筑集体记忆

传统建筑作为古村族人集体记忆的承载所在,其建筑形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密不可分。场所精神是人群集体记忆的本质体验,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决定了区域内人们的集体记忆拥有稳定性和趋同性。环境气候的稳态决定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稳定,进而影响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这种特性是人与自然环境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