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建筑学论文格式、建筑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工业遗存建筑空间改造技术探讨

日期:2023年04月20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8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4161517384520 论文字数:38455 所属栏目:建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本文的研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专家讲座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学术著作展开基础理论研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状。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工业生产技术的更迭导致全球产业链结构发生变化,容纳工业生产的建筑空间不再适合生产工艺的需求,数量和体量庞大的工业遗存建筑因此而产生。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历经蒸汽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以及正在进行的工业4.0的智能化时代,未来甚至可能发展到以生物基因工程为突破的工业5.0时代。每个阶段都遗留下不同特征的工业文化和建筑空间,如何处理闲置废弃工业遗存空间是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工业文化的保护高度重视。工业遗存作为一种资源,其空间的改造和再利用契合碳中和目标,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同时实现经济转型。2020年,为推动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兴产业经济发展,延续城市记忆和历史文化、多部门联合发布《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共同促进城市综合功能和文化包容性的发展,为城市增添新活力和新动力。通过国家、企业、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协调社会、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力求以工业遗存更新为介入点,探索和实践“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新途径。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传承工业历史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在甄别工业遗产的价值度基础上,研究并总结我国工业遗存建筑空间改造技术及其应用。工业遗存空间的有机更新对弘扬工业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起着推进器的作用。本课题通过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遗存空间更新策略,探寻老旧建筑质量鉴定与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应用要领,强调新旧建筑材料的映衬与交融、遗存建筑空间保护性生态修复,总结出区别于传统新建工程、局部建筑单体改造的系统化建筑更新策略和技术,为老旧工业遗存建筑空间更新的要救与实践提供参考。

1.2.2研究意义

理论研究意义:工业遗存经过价值评估后以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形式得以留存,它不只是建筑空间,而是工业技术档案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工匠精神财富的复合体,极富有理论研究意义。工业遗存建筑记载着工业发展各阶段的信息,除助力国家经济腾飞,其深厚的科学技术、资源、文化等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西方对于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自然关注较早,自19世纪末工业考古学发展至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研究日趋完善。而我国工业遗产的鉴定和更新应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自2006年“无锡建议”的诞生才正式提上日程,工业发展起步晚,保护发展政策、工业遗存更新规范和系统化的研究尚显不足,本课题研究的工业遗存空间更新策略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概念

2.1工业遗存的概念与价值

2.1.1工业遗存的概念

工业遗存是指工业革命以来与工业生产生活相关的一切物质及非物质的遗留物。工业遗产以及其他一般工业遗留均属于工业遗存。相较于工业遗产,工业遗存拥有更广的范围,更具综合性与多样性,很多工业遗存拥有更多待发掘的价值。工业遗存更新是指在当下存量开发为主导的城市发展中,对工业遗存进行合理改造再利用,挖掘并激发其潜在的价值属性,在保护工业文化基因的前提下对其再次利用,在当下城市发展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工业遗产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涵括的内容和定义有差异。最早关于工业遗产的定义由1973年的“工业考古”概念延伸而来。2003年出台的《下塔吉尔宪章》是国际公认并沿用至今的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按其内涵分为物质和非物质两部分。物质遗产包括有形的工业遗存建筑、生产用的机械设备、劳作车间厂房、矿场遗址等。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技术、生产历史、大众文化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我国的工业遗产实质性研究以2006年《无锡建议》的发布为主要标志。该建议中表述的工业遗存概念与《下塔吉尔宪章》一致,内容更加深刻、详细,并民间记忆、时代故事等内容纳入非物质工业遗产。

工业遗产和工业遗存都有资源再利用价值,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工业遗产需要价值评估并得到政府部门认定,很多闲置废旧建筑及空间达不到工业遗产鉴定标准,但非工业遗产的遗存资源仍有其改造再利用价值。因此,本文把研究范围定义到工业遗存范围,但其研究方法、价值筛选与留存、功能置换和空间更新依然可参照工业遗产执行。

2.2相关理论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也是指导实践的指挥棒。本节阐述了城市更新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美学与结构表现等。为本文的研究提高理论支撑。

2.2.1城市更新理论

1.有机更新理论

有机更新的普遍性概念:城市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组织结构,建筑细胞是城市机体的一部分,其局部升级或重建应该顺应城市肌理,尊重城市的秩序与规律,通过一个个片区的更新实现整个城市规划的提升。该理论后逐步发展形成“渐进式更新”、“可持续更新”等。

现代意义上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兴起于工业发达国家。二战后,由于人口和工业外迁,城市中心区空心化越演越烈,人居环境恶化严重。政府为改善城市居住条件、整治环境以及振兴经济,对贫民窟土地、闲置废旧工厂等予以征收并低价格出售给资本家予以开发。这次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较为激进,对贫民和有色人种不公平,未考虑历史文化价值,引发较多的社会问题而被迫终止。

有机更新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需求和技术背景下涵义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由沙里宁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以及由丹下健三发起的新陈代谢派是早期对有机更新理论的体现。1990年,我国学者吴良镛通过广泛的城市规划实践和调研,从历史文化传承性、群众需求多样性、城市功能复杂性等视角,总结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城市“有机更新”理论,协助工业遗存建筑等城市资源再利用,推动经济发展。21世纪以来,城市有机更新进入战略性、前瞻性的理性更新阶段。

从初期低水平的“见招拆招”式改造或“大拆大建”向强调“质”、“量”并行的模式转变。城市更新成为一门系统科学理论,力求从城市生态平衡、智慧化体系建设、节能减排等角度构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在此理论指导下,工业遗存建筑和城市如同有机生物体,新旧元素应相互交融,关联共生,共同提升空间艺术内涵和应用价值。

第3章 工业遗存建筑空间改造制约因素与锚点分析 ............................... 17

3.1工业遗存建筑空间改造前期工作 ........................ 17

3.1.1信息采集与价值评估 ............................ 17

3.1.2空间属性调整与开发强度控制 ................... 18

第4章 工业遗存建筑空间改造技术研究 ............................ 30

4.1工业遗存建筑空间改造原则 ........................... 30

4.1.1文化传承性原则 ................................ 30

4.1.2功能适新性原则 ............................. 31

第5章 重庆地区工业厂区改造技术应用 ............................ 43

5.1重庆某工业厂区改造项目概况 ....................... 43

5.2改造要点与难点 ...................... 43

第5章 重庆地区工业厂区改造技术应用

.1重庆某工业厂区改造项目概况

A工业厂区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厂区内遗留着不同年代新建、改扩建的生产车间、厂房、锅炉房、办公楼等建筑物与构筑物22处,总建筑面积50034 m2,以砌体结构形式居多。除此之外还包括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改造。该厂区最早的车间和三栋工业厂房为民国时期修建,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时修建于1937年的单层(局部二层)砌体结构厂房,该单体建筑面积约12540m2,跨度18.5米,檐口处高度7.5米,屋脊最高处13.5米,三角形木屋架历经八十余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厂房内部空间功能单一且封闭,其内外空间设计围绕工业生产流程展开。外部树状道路直通各厂房,道路交汇处形成厂区功能和景观节点。建筑的室内简洁开敞,大白墙面抹灰脱落。厂区地势较高,具有丰富的景观资源,“城市+山地”的空间形态和立体构成特色明显。

建筑学论文参考

第6章 总结

本文的研究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通过网络、图书馆、数据库、专家讲座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学术著作展开基础理论研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现状。其次,充分调研和深度分析国内外工业遗存建筑再利用案例,对重庆工业博物馆、鹅岭贰厂等实践项目进行走访,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梳理工业遗存空间更新的价值、特点、类型,总结其空间更新策略和加固改造技术,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和改造项目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对全文的梳理,得出以下结论:

(1)坚持修复性更新原则,“宏观”确定工业遗存建筑转型方向。避免大拆大建,改造后的建筑功能、生态风貌、产业体系是否与城市整体融合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判定标准。工业建筑无言地见证着工业发展的兴衰与更替,认可工业遗存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变废为宝地将其作为一种资源纳入城市建设体系,以低碳环保的方式传承工业文化,弘扬工匠精神,助推新产业、新经济的发展。

(2)“中观”重构整体形象与建筑空间组合。根据工业遗存建筑空间更新制约因素与特质分析,调整空间业态分布,使其更新后的功能服务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区域中长期规划和文物保护条例深度挖掘遗存价值信息,依据价值评定合理采用工业博物馆、公共开放空间、商业综合体或文旅街区等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促进新体系有机生长,实现遗存更新利用的良性反哺。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