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ilemtime(): stat failed for E:\wwwroot\51lunwenwang\Storage\Sessions\Kl65PcBhkHabKYhsLmLbDCBYbWXERuqPQkHP2eGR in E:\wwwroot\51lunwenwang\Core\Seaway\Session\FileSessionHandler.class.php on line 64
城市社区微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思考——以重庆市T社区为例 - 行政管理 - 无忧论文网

行政管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行政管理论文格式、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城市社区微治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思考——以重庆市T社区为例

日期:2025年08月07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58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508041621592039 论文字数:32522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研究以重庆市T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精细化治理理论和多元主体治理理论为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系统考察社区微治理的运行机制、现实困境和完善措施。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密度急剧上升,这导致城市社区成为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基本单元。城市社区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和谐稳定,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理念已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社区治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社区微治理成为新的治理模式被逐渐运用到社区治理领域。各城市也纷纷开始探索社区微治理模式,如“三微治理”上海模式、“1+N”厦门模式、“院落+社团”成都模式等一系列新的治理模式,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在社区治理模式探索过程中仍然存在社区行政化和居民自治薄弱等问题,解决社区治理问题、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治理需求推动着社区治理不断向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近年来,国党和政府愈发重视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来加强社区微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重要转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基层治理的规律性认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以及萌芽状态,进一步为城市社区微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目前,社区微治理已经成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关注的重点方向和未来趋势,依托微治理模式来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这既是回应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对于社区微治理的实践研究,总是更聚焦于超大、特大城市。微治理实践发展较成熟的地方主要是上海市、厦门市、成都市等,相较于大城市,中小城市中的大部分的农村社区早已转型并入城市社区,社区内具有相对成熟的组织结构,因此当前中小城市社区的微治理实践更值得研究与探讨。

行政管理论文怎么写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东西方政治体制的问题,少有国外学者专门研究社区微治理这一课题,类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治理方面,国外学者对社会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治理理论的研究

关于社区治理理论的研究,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指出社区是基于血缘或者地缘,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人口组成的社会单位。这普遍被认为是社区研究的开始,为后来的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1]。Borgatta(2000)认为社区治理研究具有跨学科的性质,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等领域,因此社区治理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即不同的社区要根据其特定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治理模式[2]。

(2)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研究

关于社区治理参与主体的研究,Peter Mc Laverty(2002)探讨了在社区治理中公众的参与能够推动社区治理的创新。通过让社区成员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可以提高社区凝聚力,同时促进更加民主和透明的治理模式[3]。Wilson(2017)探讨了“元治理”在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性。“元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主导力量,通过整合企业、社会组织、居民,提高社区的治理效能[4]。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城市社区

19世纪,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社区和社会》中首次提出了社区的概念,他认为社区和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社区指的是基于地域、情感、公共利益等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而社会是基于法律、契约等不以情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我国,社区的概念是由吴文藻在二十世纪30年代引入的,后来因为社会学学科的取消,社区的相关研究也就停滞不前了。直到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后,由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的学生将社区的概念英文community翻译过来的,社区的研究又取得了初步成效。不同学者对社区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有含有一点共性,具有地域性。费孝通(2002)认为城市社区是一个由居民组成的、具有共同地域基础的社会生活单元。在这个单元内,居民不仅共享一定的物质空间,还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活动,形成了一种基于共同利益和文化认同的社会网络[33]。于燕燕(2003)把城市社区界定为可持续发展的多功能聚落,方便居民社会互动、服务管理、开发利用社区资源的特定的地理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把城市社区分为了地域性社区和功能型社区[34]。杨淑琴、王柳丽(2010)认为中国城市社区是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为了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治理单元是行政区划的延伸,具有明显的政治化的特点[35]。陈鹏(2011)从“社区-单位”的视角分析了城市社区的内涵,他认为社区是伴随单位产生的,是在政府和单位的互动下产生的,社区的发展与社会职能的转变相关,它是特定区域内的自治组织[36]。

本文对城市社区这一概念的界定,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从地域上讲,是一个特定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在社会层次上,它包括了社区中的各种社会组织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心理层面主要是指居民对社区的归属与认同感。所以本文认为的城市社区就是由居民和社会组织在特定区域内基于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的互动关系的社会实体。

2.2理论基础

2.2.1新公共服务理论

从美国行政学家威尔逊提出建立行政管理学科至今,行政管理学已经经历了多次学科研究范式的转变,其中,新公共管理在西方国家政府重塑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也遭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和批评,从侧面反应了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基于对新公共管理局限性的反思,美国学者登哈特提出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学术界掀起了新公共服务浪潮。所谓新公共服务,就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登哈特认为,新公共管理的本质是服务,公共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共政策时,要以公民为中心,其工作重点是为公民提供服务,而不是“掌舵”或者“划桨”。

具体来说,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几点,第一,公共行政人员的职责是为公民提供服务,满足公民共享的利益和需求,政府不在是为社会的发展掌舵或者划桨,而是充当一个参与者的角色,打破以往对公共问题处理的垄断权,联合公共部门、非营利机构一起来安排和提供各种公务服务;第二,公共行政人员要建立起公共利益共享的观念,而不是简单地对公民的需求做出承诺,在充分考虑公平和正义的前提下去解决公共问题;第三,通过联合其他组织和市民共同构建社会的框架体系,这样制定的政策才是最有效的;第四,公民对于政府而言不是顾客,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买卖双方,政府应该和公民构建彼此协作和信任的关系,更加关注广泛意义上的公民的需求而不是只关注于急需提供服务的居民;第五,政府的责任并非简单的,而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他们的行为会被一系列因素影响,如宪法、制度、社会价值等。同时公民期望的需求也会影响他们,反过来他们的行为也会影响公民的期望。因此。公共行政人员在为公民提供服务时不能单独制定决策,要和法律条文、政治规范和公民利益保持一致。

3重庆市T社区微治理的实践分析......................14

3.1 T社区概况..................14

3.1.1 T社区基本情况...............14

3.2 T社区实地调研情况.......................15

4重庆市T社区微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4

4.1重庆市T社区微治理存在的问题...................................24

4.1.1社区微治理理念弱化.................................24

4.1.2社区微治理主体建设落后....................25

5我国城市社区微治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35

5.1我国城市社区微治理的经验借鉴..............35

5.1.1福建福州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35

5.1.2广东东莞江南社区“四治融合”创新治理模式..............................36

6完善城市社区微治理的措施

6.1转变理念,重塑社区微治理理念

6.1.1树立精细化服务理念

社区微治理作为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模式,其核心在于对社区的各项微事务进行精细化治理。在这一过程中,社区工作者树立微治理的服务理念是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的重要环节。首先,社区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理解社区微治理工作的内涵与意义,明确自身的职责定位,不是作为社区治理的管理者,而是社区治理的引导者和服务者。这就要求其在工作中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倾听居民意见,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其次,社区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社区微治理相关的培训活动,强化他们对精细化服务理念的认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结合,提升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精细化服务水平。最后,社区应该制定社区微治理的服务标准,明确服务流程,确保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有章可循。这不仅能提升服务效率,还能保证服务质量,增强居民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综上所述,社区微治理中工作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制定微治理的服务标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社区微治理的深入开展,提升社区治理质量和水平,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行政管理论文参考

7总结与展望

7.1研究总结

社区微治理是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