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在职研究生论文格式、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日期:2024年02月24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356
论文价格:1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2192230254135 论文字数:25966 所属栏目:在职研究生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在职研究生论文 On-the-job graduate paper

本文是一篇在职研究生论文,本研究支持并已经证实了过去的一些工作,即发现企业组织视角下的城市间关系是复杂的、流动的、网络化的系统,城市网络连接是一个择优性和地理邻近性复杂作用的过程。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流动空间成为新的城市空间组织逻辑

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城市间相互联系更加广泛、复杂、紧密,城市中具有水平或垂直联系的网络体系日益浮现[1]。跨区域的联系为城市带来巨大的非本地信息、知识、物质、人才与资本,各个区域内的要素就像物理学中的分子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自由地流动,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社会的多样性。城市的经济发展已无法置外于相互关联的城市体系[2],城市的重要性越发取决于其与其他城市的关系[3],正如许多“流动空间”的现有文献所述,城市的权利和地位来自于城市体系中不同类型的流动,而不是城市内部固定的东西[4]。从“地方空间”到“流空间”[5],城市之间的网络交互作用成为城市体系新的特征,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体形态[6]。

1.1.2 科技创新联系成为城市网络形成的新引擎

高新企业的关联可以促进城市网络形成并增强区域创新竞争力[7]。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创新领衔的新一波全球化成为推动城市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核心在于区域之间知识的流动[8],城市之间的创新联系成为重塑城市网络的重要动力[9]。这一波新的全球化已经使得科技创新服务业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与金融服务业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以华为、中兴、京东方为代表的这类企业逐渐兴起,它们的空间组织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以及信息和技术在城市间的流动都非常重要。大量的经验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高科技企业之间的联系会鼓励城市网络的建立,并提高区域创新竞争力[7]。城市学家和地理学家为创新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空间框架,研究创新的地理纬度[10]。城市作为创新主体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空间,可以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自组织和外部链接促进创新生成[11]。因此,探讨城市间的创新联系与互动关系成为了新的社会需求与研究话题[12]。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迄今为止,有很多种认识空间的思路与方法,“流”就是一种认知与透视的思路与方法。随着城市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技术创新合作以及基于企业流的城市联系研究已然成为城市网络领域解读区域配置与城市体系的重要视角。以高新技术企业联系网络表征城市网络,探讨时空演变特征与内在机制,对于丰富城市网络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用企业资金流动量和流动次数的投资联系数据不同类型相结合,避免过去仅基于母子公司或分支公司的垂直联系网络研究的片面性,不同量化方式的城市网络相互补充,希冀更大程度还原城市网络的面貌,获取不同于以往其他视角网络研究的新发现。

1.2.2 实践意义

通过网络和“流”的范式考察城市体系,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突破了行政区的界限,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跨层级城市之间的联系,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网络融合、提升网络效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和重要引擎,高新技术的创新发展更是成为国家实现创新升级的关键。通过对科技创新联系的城市网络特征与机制的具体分析,揭示我国创新联系格局,可以为国家创新体系升级及政府开展城市规划与区域开发提供新思考。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范式转换:从等级城市体系到流动空间网络

在职研究生论文参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市地理学的学者们试图用更深入、更复杂的理论和模型来解释城市的空间组织,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生物和工程思想的参与。一类研究的重点是韧性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地区容忍、吸收或克服外部冲击的能力[21]。另一类研究课题则来自复杂性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模式解释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中宏观模式通过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自发发展[22]。城市既不稳定也不明确,对城市更广泛的辩证讨论开始建立在通过关系出现的异质现象上,在辩证法的推理下,强调对过程、流动、通量和互动的理解,而不是元素、事物、结构和组织系统的分析[23]。例如,从“场所空间”到“流动空间”[24],城市和城市空间系统研究的重点转向更多的辩证分析。这些文献表明城市的经济发展不能再与相互关联的城市系统分开,城市的属性建设依托城市系统内不同类型的流动。这照应了社会空间辩证法中“地理是生产的,而不是外在的”之命题,复杂非线性动态系统塑造了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关系,但又受到关系所重构的新兴空间的影响。因此,“场所空间”与“流动空间”并非是对立关系,这两种空间在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并且它们需要被串联起来理解

国外学者对城市网络研究开展较早,其实证研究的突破来自世界城市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创新。自世界城市概念提出后几十年的研究中,学者们集中对世界城市的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而没有涉及到这些城市之间的关系和连接。1986 年 Friedmann[25]提出的“世界城市等级”与“世界城市假说”突破了 1978 年的国家城市体系研究学派,将城市间关系放在超越国家边界的全球视野中;1991 年 Sassen[26]提出的“全球城市”以全球化为背景,构建了高级生产者服务企业跨国体系,强调 APS 企业在全球联系中的作用;1996 年 Castells[24]在其“信息时代的三部曲”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流空间理论”和“网络社会”的空间逻辑,强调世界城市是由其网络化过程而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点。从“有属性但无关系”的世界城市研究到网络社会研究,再到世界城市网络至今的研究,世界城市研究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7]。第三阶段即目前对城市网络研究正持续发展与创新的阶段。

2.2 研究方法优化:从属性数据到流量数据的城市网络模型

构建城市网络的过程中,考虑现有网络方法的有效性对于解释城市网络至关重要。最近为优化定量分析的有效性所做的努力广泛承认了现有的基于企业的网络分析的定量不精确性[31]。随着城市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基于企业的城市网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32]。在通过企业联系分析城市网络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多通过企业内部联系构建城市网络,如高级生产性服务业(Advanced Producer Services,APS)企业[33]、大企业总部分支及 500 强企业[34]等数据。但是,受限于流量数据的缺乏[35],该类研究联系的量化只能通过计算企业间或企业内部联系的数量[36][37],或估算服务价值的乘积[38]这两种方式实现,并不是真实的流量数据。通过根据联系的数量或计算的城市价值来构建城市网络,这种方法忽略了那些数量少但资本丰富的垄断企业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经济体系特征独特的国家[39]。简化的定量方法可能会对有关中国城市网络的研究产生致命的影响[40]。事实上,用横向联系和静态联系来分析一个动态的城市网络,就好比把“苹果变成橘子”[41]。与其说反映城市间交互流动的关系,通过企业内部联系刻画城市网络的研究更多是推断同一企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在城市间的时空体征中并无产生显著的网络交互联系。

在职研究生论文怎么写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3

3.1 理论基础 ................................... 13

3.1.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13

3.1.2 流动空间理论 .................................... 13

4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结构对比分析 .......... 17

4.1 城市网络节点连通度分析 .............................. 17

4.2 城市联系的空间格局与相关性分析 ......................... 20

4.3 城市网络空间组织模式分析 ............................... 27

5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 31

5.1 多维邻近分析的影响因素选取 ...................... 31

5.2 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实证结果分析 ....................... 32

5 基于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联系的中国城市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5.1 多维邻近分析的影响因素选取

本研究以多维邻近分析为框架,从地理邻近(m.Geo)、技术邻近(m.Tec)、社会邻近(m.Soc)、制度邻近(m.Ins)等角度综合分析城市网络的影响机制。其中,地理邻近(m.Geo)是指两个城市间的地理距离对高新技术的创新合作交流的影响,是影响高新技术投资网络的重要因素。本文选取两城市间直线距离作为地理邻近的变量分析,并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构建城市对距离矩阵。

技术邻近(m.Tec)指城市间的知识基础或技术结构的相似性或关联度。高新技术企业在识别、搜寻外部知识并进行创新合作过程中,需要合作双方拥有共同或相似的知识基础,才有可能进行技术交流和沟通合作,产生新的观念和方法。技术邻近性衡量城市间在技术知识上的相同程度,采用Jaffe技术距离公式,计算城市间高新技术的结构相似性以测度城市间的技术邻近性。

制度邻近性(m.Ins)反映了促进城市之间知识传播和创新合作的制度环境的相似程度。一般在探讨创新联系的影响因素时,通常强调以市场化程度或其他虚拟变量为特征,构建创新主体的属性邻近矩阵,但这些变量所表示的具体内涵很难反映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特征。在制定和实施中国的创新战略过程中,政府发挥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导致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创新效率显著不同。在第四章的分析结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