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护理论文格式、护理论文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小组工作介入精神障碍照护者职业倦怠的实务探讨——以K机构为例

日期:2023年05月0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69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5041141482550 论文字数:49896 所属栏目:护理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护理论文,笔者认为护理工作的本质是增进和维护人类的健康,但前提是照护工作从业人员要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精神障碍照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切实降低其职业倦怠,必须多方合力。照护行业是无私奉献精神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崇高职业,从业人员需要树立起职业自信,消除不合理归因,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坚定职业信念。

第一章K机构精神障碍照护者职业倦怠现状

第一节K机构精神障碍照护者概况

一、K机构概况

K机构成立于1950年,为K市民政局下属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地处昆明市西北部,全院占地面积112亩,建筑面积近34000平方米,设有养老床位850张,医疗床位150张(医疗编制床位101张)。现有职工254人,其中在编职工118人,非编职工126人。其中,医务人员120余人,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0人,并外聘省内知名专家为技术指导。全院共有住院、养老人员八百多人。2014年被民政部职业鉴定指导中心确定为云南民政职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2014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养老机构标准化服务试点单位,2015年被国家发改委、卫计委、民政部三部委确定面向养老机构远程医疗服务政策试点单位,被国家工信委等六部委确定为养老机构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同时被云南省质监局确定为云南省养老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被昆明人社确定为昆明市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护理论文怎么写

K机构现已成科室齐全、设备先进,集社会养老、医疗、临终关怀、康复、护理、娱乐、心理慰藉、养老护理员培训和民政对象供养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综合老年福利机构,赢得了服务对象、家属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分别荣获“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全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单位”、“全国民政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优秀服务品牌”、“全国爱心护理工程示范基地”、“全国模范养老机构”、“云南省省级文明单位”、“云南省敬老爱老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民政工作先进集体”以及“昆明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第二节K机构精神障碍照护者职业倦怠的评估

一、照护者职业倦怠问卷

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和Jaskson联合开发的该量表,因为其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以及操作性得到广泛运用。影响力广泛的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共有21个条目,包括情绪枯竭、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①其中,情绪枯竭是工作倦怠最典型的症状,因为个体长期承受高强度工作带来的额外负担,表现出情绪难以承受的状态;去人性化是一种情绪衰竭的状态,这会导致耐心和同情心的降低,并且经常表现出对他人的漠不关心;低个人成就感是指由于个人的努力长期得不到认可而在工作中产生的失落感②。

量表分为十五个条目,采用李克特7级计分方法,符合程度从1到7,表示程度由低到高。其中,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在保持精神耗竭、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三个维度的基础上,将职业倦怠程度细分为无职业倦怠、轻度职业倦怠和中度职业倦怠和重度职业倦怠。本次测试的采用MBI版本的服务行业版(MBI-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在针对精神障碍照护人员开展职业倦怠问卷测试之前,为了保证测试数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科室晨间交接班后,现场讲解填写规则和要求,不人为的产生有可能影响问卷填写者当时心情和状态的动作,不做提示性暗示。通过现场问卷发放填写,及时回收,保证了实地问卷调查的客观性。

第二章小组工作介入的具体过程及评估

第一节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分析

小组工作,也称团体工作,在解决组员的同质性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精神障碍照护者作为服务对象,在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后,帮助组员民主参与和相帮互助,运用小组动力协助组员创造共同成长的学习场景,增加社会支持网络,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第一,小组工作的介入可以改善精神障碍照护人员管理中的主体性缺失。小组工作强调组员积极参与,注重组员的经验分享和灵性成长,而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方式,主要是政策规章的上传下达和执行,忽略了照护人员在照护服务工作中的主体性地位,使她们常常处于被动执行,工作被督查的地位。第二,小组过程中所强调的参与和互动,能让组员充分有充分的机会去倾诉、学习、倾听、理解和感化。小组成员能在团里的动力中感受到问题的普遍性和个体的差异性,更有助于问题的经验化处理。第三,小组工作所强调的多元系统整合取向,有助于组员多层次全方面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更远,从而协助组员建立包括个人、家庭、工作和社会的多元社会支持系统。

二、小组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第一,小组工作能够运用同理、共情、保密等原则,设身处地的站在精神障碍照护者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较容易得到照护者的欢迎和参与。第二,笔者作为K机构的在职社工,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帮助科室缓解照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减轻可能导致职业压力的因素,能极大地激发照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照护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以治疗取向的小组工作方法,能够不断改变组员的不合理认知,矫正组员的失范行为,强化正向激励,这种从改变组员认知和行为的团体性工作方法,能促进组员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组员的改变就在每一次小组中,这样的工作方法很容易在实务中取得效果,得到组员的参与和配合。

第二节方案设计

精神障碍照护人员对参加集体活动有着矛盾复杂的心理,他们即愿意参与热闹有趣的群体活动,但在活动中又不太愿意表露自己。从小组理念的确立,组员招募,应该紧密结合照护人员的生活、工作实际展开,评估方法应该能够良好的反映活动目标实现的效果。

一、小组理念

结合前期访谈,以及小组活动的目的、内容以及参与人员,社会工作者将小组名称定为职业倦怠与压力管理小组。在为精神障碍照护人员开展专业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恪守专业价值和伦理要求。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以人为本、接纳、非批评、个性化、保密和案主自决等原则。社会工作者应当确信并坚持以下基本理念:

1.每一份工作都值得尊重,每一份劳动都值得被赞美。

2.精神障碍照护人员拥有凭借自己劳动获得报酬,并赢得社会尊重的权利,自己的服务理应得到社会的认可。

3.每一位照护人员都有改变的能力和要求发展的内在潜能,应该受到科室、单位和社会的职业关怀。

4.每一位照护人员都享有与他人同样的生存、发展权利,都有权利享受职业劳动、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5.良好的职业工作环境,能为从业人员提供不断完善的职业评价和职业荣誉。

6.社会工作者和机构的同事一起,有义务为精神障碍照护者构建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营造温馨轻松的职业氛围、消除职业倦怠,完善职业评价而不懈努力。

7.社会福利事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事业,是为社会弱势社群托底,为精神残障康复者暖心的事业,每一位从业人员都倍感光荣。

8.护理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照护人员通过正确的学习和引导,拥有积极应对压力、消除职业倦怠的权能。

第三章结论和反思...................................68

第一节研究结论..................................68

第二节专业反思.................................68

一、忠诚冲突导致的困境.........................68

二、价值中立与价值介入.......................69

结语...................75

第三章结论和反思

第一节研究结论

本研究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K机构F科室精神障碍照护者职业倦怠现状,以及职业倦怠出现后的生理表现症状、情绪体验症状、人际行为症状和工作行为症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职业倦怠的诱因及其危害。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入小组工作方法,展开专业评估与需求分析,通过研究介入,得出以下结论:

(一)精神障碍照护者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多为中度职业倦怠。

通过职业倦怠量表的测试,以及深入访谈发现,照护人员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因处理职场压力不当、不良情绪和人际交往问题等多种因素影响,在该群体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每个人倦怠的程度均不相同,都已经开始逐步影响了照护者的工作和生活,务必引起重视。

(二)小组工作方法对缓解精神障碍照护者职业倦怠具有效果。

通过小组工作方法的运用与评估,对职业倦怠值过高的9名小组成员开展了6次小组活动,对缓解轻、中度精神障碍照护者职业倦怠有良好作用,对重度职业倦怠者作用有限。组员在小组活动中增加了彼此感情,释放了工作压力,凝聚力显著提高,抗压能力进一步增强,职业倦怠得到有效缓解,小组目标基本达成。

(三)社会工作实务在职业倦怠方面具有研究空间。

小组工作方法,作为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基本方法,其运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小组工作中出现的伦理反思和服务困境,也驱动着社会工作者不断思索,认真践行“助人自助”的专业使命,把社会工作的理念运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中去。

护理论文参考


结语

护理工作的本质是增进和维护人类的健康,但前提是照护工作从业人员要拥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精神障碍照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不断增强职业荣誉感,切实降低其职业倦怠,必须多方合力。照护行业是无私奉献精神和专业技能为一体的崇高职业,从业人员需要树立起职业自信,消除不合理归因,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坚定职业信念。

面对精神障碍患者,古希腊时期用驱逐、流放,甚至用宗教的惩罚来驱赶他们身上的“魔鬼”,严酷的拷打和非人道的巫术,成为人们“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方法。近代以来,人类建立了医院专门收治精神病人,并形成了专门的精神病学科。20世纪60年代开展去院舍化运动,逐渐提倡精神病人进入社区照顾。人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