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栏目提供最新经济论文格式、经济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印度人力资本形成及其经济增长效应探讨

日期:2023年05月18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70
论文价格:2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5102051153836 论文字数:125662 所属栏目:经济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博士毕业论文 Docotor Thesis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本文参考Agion & Howitt(1992)和Grossman & Helpman(1995)等文献,结合印度技术进步来源与偏好、印度人力资本形成的要素支出等情况,构建包括人力资本形成、中间产品生产、研究和开发、最终产品生产等四个部门,传统劳动、人力资本、传统物质资本、技术性物质资本等四种生产要素,分散决策局部均衡和中央计划者参与的一般均衡两种均衡路径的4*4*2分析框架。

1 绪论

1.1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1.1.1 问题提出

经济论文怎么写

当今世界经济正在从传统三次产业的经济业态向以技术、产业、模式、业态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新经济业态转变。这一过程中,除管理重心从价格、质量等传统要素逐渐向创新、创意、信誉等新型要素转变外,经济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经济资源也正从土地、劳动、资本等传统要素逐步向知识、信息、能力、健康等新型要素转变。换言之,知识、信息、技能、健康等人力资本要素正在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战略性资源。W.Schultz、Becker等经济学家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将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展。大量当代经济学家也认为,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已不再是国家、地区和企业创造财富的根本源泉,只有人力资本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能。人力资本,即蕴含于人的身体之内,以科学知识、劳动技能、管理能力、健康质量等为存在形式并能创造价值的各种要素之和。作为知识经济最重要支撑要素的人力资本,正在成为国家、地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根本性源泉。如何促进人力资本快速形成和积累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正日益成为国家、地区、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①显而易见,高质量发展将是我国“十四五”乃至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所谓高质量发展,就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的发展,就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发展,它是由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开始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决定的。高质量发展在经济上意味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以及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意味着在统筹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和效应变革及动能和动力变革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求包括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在认知上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引领作用,在行动上要充分整合全社会资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个系统的强大的人力资本支撑体系。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人力资本的形成及其经济增长效应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内在逻辑以及同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探讨,以回应时代之关切。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延续了主流经济学关于人力资本内生化研究的方向和趋势。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古典学派。以Solow技术中性假设为研究前提,将凝结在普通劳动者身上的人力资本视为一般性资本。19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大幅调整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纵向发展,不少经济学家开始质疑传统人力资本研究理论的技术中性假设条件。Romer(1986①, 1990a②)通过拓展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极大地丰富了内生增长理论的内涵,人力资本要素内生化的研究思路便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流;Romer还对Lucas忽视精确测算人力资本存量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后来,内生增长理论将内生化的人力资本积累过程和干中学行为集合到企业最优化模型中加以考察,试图探寻新知识背景下垄断利润的攫取方式、套利条件乃至产业边界扩张和受到制约因素。在Dasgupta&Stiglitz(1980①),Agion & Howitt(1992②)等人的不断助推下,人力资本内生化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和丰富,并带给人力资本研究者以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内生增长理论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更倾向于强调将内生化的技术性要素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Jones(1994a③),Grossman&Helpman(1991④,1994⑤),Young -Alwyn(1998⑥)等文献均做出了重要贡献。遵循这一路径,Mehmet Balcilar(2010⑦)相关文献又主要以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化国家为研究对象对人力资本内生化问题进行拓展。新兴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其技术进步路径存在自主创新和赶超模仿交错并存的问题。本文正是在上述人力资本内生化理论的研究路径下进行的完善和拓展性研究。印度是典型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其技术进步来源主要存在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形式,其技术进步偏向也存在“偏人”和“偏物”的不同,如何将这些特质或约束条件同时纳入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系统正是本文理论研究需要思考的问题。

2 理论基础

2.1 古典经济学时代人力资本产出贡献的论述

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力资本观点为。William Petty(1672⑦)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探讨了劳动生产率、生产领域的劳动人数和赋税政策对增进一国财富的影响。Adam Smith(1776⑧)提出人的能力是资本的观点,认为人们在社会上学到的有用才能被定义为固定资本,“学习虽然要支付一定费用,但这种费用将来可以得到偿还,并创造出利润”,但是学习导致了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提升、工作转换时间缩短、大量机器的发明便利和简化了劳动、机器的发明和改良等等提高了生产力,这些都是人的能力提升所做出的贡献。

F.List(1850⑨)认为古典学派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他认为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之外,还需要考虑“生产力理论”,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对生产力做了具体的阐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力资本思想,他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本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一个国家必须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投入,促进和培养国家未来生产力。虽然教育会花费现有价值,但是却有助于促进和培养未来的生产力。现代国家之所以比古代在财力、权力等各方面强盛数倍,单单从体力劳动作为财富的原因是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而是应该从现代人类的精神资本:即在智力培养、生产效能方面来进一步加以考虑。List认为资本不单单指“物质资本”,还应该包括“精神资本”,并且“精神资本”才是国家生产力最重要的源泉。

2.2 技术中性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

2.2.1 新古典学派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普遍将非技术的劳动要素作为产出积累的决定性变量。经典的Harrod-Domar(1952①)模型,Kaldor(1957②)模型等作为二战以来,新古典学派的引导性理论,假定在劳动力充分就业且按照一定比例稳定变化的前提下,产出函数逐渐趋向一个稳定的,基本是由储蓄率和投资率之比所决定的,并且有保证的平均增长速度。此后Solow-Swan(1956③④)模型重新建构了依靠储蓄率所决定的长期稳态产出函数,Solow模型最大贡献在于加入了物质资本的折旧率,认为在长期折旧呈线性的前提下,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占有皆会呈现一个向右上方倾斜且斜率逐渐递减的图像。最初的Solow-Swan模型是满足稻田条件的。Solow(1957a⑤)又修正了Harrod-Domar模型中的一个假设,即人口增长不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稳步变化,进而加入了人口增长速度n,因此经济处于稳态时,人均产出按照n+g的速度趋向均衡增长路径。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特征的人力资本在Solow(1956,1957a)模型中起初未作为要素加以考量,但很快由于在196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产出增长率使得“Solow余值”更加凸显,而对Solow余值的解释变得迫切起来,这催生了外生化技术要素在模型中的分量。1980年代以来又加入了通过知识性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存量要素,使得新古典模型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度与内生性增长理论形成了并驾齐驱的局面。融入了技术性人力资本改进后的Solow模型主要是由Jeffery&Andrew(1995①),Ben.S.Bernanke, R.S.Gurkaynak(2001②)等人推动的,此时于是新古典学派下的增长路径需要同时借助储蓄和投资的倾向性、投入产出比以及教育和卫生健康投入的倾向性等因素,共同决定人均产出。可以看到,融入人力资本的新古典增长学派仍然并未舍弃传统劳动要素,可将“人力资本形成”看成是介于非技术性的劳动和纯技术性的新知识孵化器等要素之间的,具有“半技术性”性质的产出要素,这也是本文后面借助新古典框架进行数理模型推导的基本假设和处理方式之一。

3 人力资本形成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数理推导 ......................... 51

3.1 基本分析框架 ................................. 51

3.1.1 相关文献回顾及模型选择 .............................. 51

3.1.2 基本分析框架的前提假设 ................... 54

4 印度人力资本形成的制度与政策演变及其成效 ........................... 99

4.1 印度人力资本形成的教育体系、制度和政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