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建筑学论文格式、建筑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窑房同构”营建的村镇现代住宅设计策略探讨——以晋中地区为例

日期:2024年02月0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77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401311447048101 论文字数:75855 所属栏目:建筑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建筑学论文,笔者通过分析“窑房同构”传统民居的地域环境、历史成因,横向对比黄土塬峁各地区“窑房同构”的共性与差异性,选取晋中部三个地区中个十个典型“窑房同构”传统民居运用实态调研法与类型分析法,从空间形态、建构方式、绿色技术三个层面出发。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城乡一体化中的民居问题

随着愈发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我国现存的传统民居被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所裹挟。这种影响不仅通过经济文化的方式蔓延,同样间接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不可否认城市化带来的效益使人们有能力改善部分居住环境,但民居的地域特征也随之被淡化并逐渐同质化,对待现存传统民居,一部分人直接拆除,另一部分通过翻修过后的民居完全呈现出现代风格式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民居建筑作为村镇文脉独一无二的组成部分,如何在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又能延续地域本土元素,在当代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语境中探索民族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往有关传统民居建筑现代应用的研究课题多集中在如何传承与表达建筑的文化特征方面与现有历史建筑改造提升方面,并未深入至体系化的设计方法。因此,在现代环境中对于传统民居的现代转型思考研究能够为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提出新的可能性。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深入,我国村镇住宅现代住宅仍面临考验。大规模城市化住宅建设导致大量优质耕地被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城镇风貌变得“千城一面”,无地域特征。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信息时代的发达,村镇居民对住房的要求已不低于一线城市,对待现存传统民居,一部分人直接拆除新建,新建住宅样式和颜色缺乏审美导向,色调杂乱或是盲目跟风,完全呈现出现代风格式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造成清一色的建筑样式;另一部分按照个人需求意向自主搭建,村镇环境质量遭到破坏;在人口密度方面,村镇的人口压力远低于城市,为了追求“大城市高端住宅”,部分政府或开发商模仿城市建设高层住宅,简单套用城市住宅风格,大量运用缺乏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材料,造成传统的建筑被雷同的现代建筑风格所替代、村镇政府财政负担增加、居民居住质量降低、地域特征消失的社会现象。

1.2研究范围及对象的界定

1.2.1研究范围

时间范围:经调研发现,现存山西传统“窑房同构”民居多数始建于元明清时期,除了中部河谷平原的晋商大院,还有东西部黄土塬峁地区古村镇中的民居。民居基本遵循传统中式合院布局形态,多进院落分时段建造,主要为明清时期建筑风格与技术(图1.1)。

建筑学论文怎么写

空间范围: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都非常复杂的地区。由于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角度不同,因此针对山西境内的划分,不同学科采用不同的分区依据和方法。本文基于山西地理环境、民居地域分区,依据山西民居建筑的建设环境、内部结构、外部表现特征与“窑房同构”营建现状为线索,将其划分为三大区域:晋北部地区、晋中部地区、晋南部地区,同时根据现今“窑房同构”民居保护与使用现状,本文针对晋中部地区传统民居展开研究。

2“窑房同构”传统民居基本背景

2.1文化语境

2.1.1自然环境

“窑房同构”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地貌面积最广、形态最典型、类型最为多样的区域,位于中国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河南七个省(图2.1),总面积约为53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18。这片地区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除少数石质山峰如吕梁山、六盘山、屈吴山、黄龙山、子午岭等高地之外,大部分地区都被黄土所覆盖,其厚度一般在50-150米之间,最厚处甚至可达200米[8]。里广袤的黄土环境为营建聚落、生成窑洞这种覆土建筑类型以及农业为主的产业主导结构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早期的华夏文明是在黄土高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崛起的。由于这片地区的平坦地形、厚重的土层、凉爽干燥的气候以及适宜的降雨量,天然形成的黄土层成为人们最早使用的天然建筑材料,人们在黄土坡崖凿洞穴居住,但黄土原地区的生态基础十分脆弱,过度的砍伐、开垦等人类活动严重破坏了原始的植被系统,导致水土流失逐渐加重,土壤变得贫瘠,各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不合理利用土地、破坏林草植被等活动,更加速了土壤侵蚀,形成了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梁、峁、塬等黄土地貌类型极为丰富(图2.2),主要类型包括黄土丘陵、黄土塬、风沙丘陵、土石山地、河谷平原等[48]。

黄土高原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在该区域通常是寒冷干燥的,夏季则温暖湿润。春季的气温往往比秋季高,而秋季的降雨量则比春季多。该区域的降雨量虽少,但变化幅度很大,且季节间的冷热明显,日温差也很大,日照时数多,热量条件比较优越。年平均气温在14.3-36℃之间。

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黄十高原地区的年降水分布极为不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但仅7~9月就占全年降水量的50%~80%。但由于日照充足、植被稀少,黄土高原地区蒸发强造成干旱问题十分普遍。

2.2历史语境

2.2.1窑与房的“异构”与“同构”

1.窑洞

黄土高原地区是窑洞这种特有的建筑形式的发源地,它们通常依山傍崖,潜居于沟壑之中,采用自然山石开凿和挖掘而成,体现着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理念。窑洞建筑利用当地土壤资源,适应气候条件,符合生态建筑原则,因此具有成本低廉、易于再生和资源循环利用等优势。窑洞利用地下热能和土层的储热能力,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具有天然的节能优势。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窑洞的安全性能,通常采用拱顶结构,因为拱顶比平顶更具承载能力[52]。黄土高原窑洞主要包括靠崖窑、接口窑、独立式锢窑等如(图2.3)。

靠崖窑是利用黄土崖壁,向内掏挖而成的建筑形式。其布局因受到山体形态的限制,所以朝向和院落平面设计不够灵活。接口窑是一种介于靠崖窑和锢窑之间的建筑形式。它是在靠崖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与靠崖窑相比,接口窑在保留了靠崖窑的便于掏挖和节约土方的特点的同时,增加了侧墙和屋顶等元素,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使其布局更加灵活多样。当修建靠崖窑时,如果遇到土质过于疏松或崖壁内部有硬物限制而不宜深入挖掘时,就可以在洞口前使用砖石接筑一段锢窑来解决问题[13]。随着河谷地区贸易往来的增加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窑洞的形式逐渐向平坦地区传播。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完全独立于地面之上的锢窑[53]。这种窑洞形式通过使用更加高度优化的设计和技术,实现了更高的建筑稳定性和灵活性。锢窑可以保持窑洞冬暖夏凉的优点,同时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建造,不受地形限制,既可形成敞院,也能形成山地台院,还能与木结构房屋相结合组成各种形式的四合院,具有很强的适应性[12],逐渐成为黄土地区最普遍的居住形式。

3 晋中地区“窑房同构”传统民居概况与实态调研 ............................... 31

3.1 “窑房同构”传统民居概况 .................................... 31

3.1.1 晋中地区东部 .......................... 31

3.1.2 晋中地区中部 ............................... 32

4 “窑房同构”传统民居营建模式类型化分析 ............................ 49

4.1 空间形态 ................................. 49

4.1.1 功能布局 ................................. 49

4.1.2 空间组织 .................................. 52

5 “窑房同构”传统营建的现代传承 ..................................... 79

5.1 “窑房同构”传统营建现代传承的必要性 ............................. 79

5.1.1 村镇住宅主体功能 ................................. 80

5.1.2 村镇住宅建构文化 ............................. 81

6“窑房同构”村镇现代住宅设计策略

6.1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6.1.1功能布局现代化设计

住宅的功能必须综合考虑生产和生活、室内与室外、开放与私密、洁净与污秽、性别与年龄、传统与现代等各种因素进行功能空间设计与功能空间组织,达到节能舒适的目的[87]。传统村镇住宅功能空间主要包括起居、厨卫和辅助空间三个主要部分,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变化,逐渐融入餐厅、书房、活动室、露台等多样化功能。

1.起居空间

(1)客厅

现代住宅中客厅多承担两部分功能,一是作为对外的公共空间承担接待宾客、举办活动等功能;另一类是作为家庭场所承担家庭成员内部活动。

在“窑房同构”传统民居中客厅的两部分功能通常也由两部分空间组成。在富庶人家之中常选择正中窑洞作为家庭内部日常交流空间,具备一定的私密性。“窑上房”装饰丰富,显示其地位的同时作为集中活动、对外接待与议事空间。而在封建等级制度消亡的今天,客厅的布局不再因等级差异而有明显区别。在室内外的关系层面,客厅是村镇住宅室外环境和室内空间之间的过渡。从内部功能关系上来说,客厅既是住宅内部的公共活动空间,常位于家庭的核心位置。在传统民居布局中,常有一定的轴线关系,位于轴线中心。而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客厅通常作为独立区域存在于在空间布局一侧上,需要留出充足的使用面积,通过交通辅助空间与其余各部分相连如(图6.1)。

建筑学论文参考

结论与展望

“窑房同构”传统民居是山西中部地区自明清时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建构形式,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民居与公共建筑。晋中地区“窑房同构”传统民居建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