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栏目提供最新艺术论文格式、艺术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遗产”与“债务”——“老工业区电影”的文化探讨

日期:2023年12月10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2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12071824367575 论文字数:53263 所属栏目:艺术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本文将研究对象对准在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之后,所出现的一批以老工业区题材为主的电影上,并通过整理学界目前与其相关的概念研究,将其命名为“老工业区电影”。

第一章老工业区电影的显影:作为“遗产”的“债务”

第一节清理“债务”:从《铁西区》的“纪实”说起

有论者认为,王兵的《铁西区》作为新世纪开端之际所创作的纪录电影已经区别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新纪录运动中的作品,王兵作为新的一代已然从不同的动机出发开始探索艺术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意义,他自觉地将有关于人的存在和情感诉求纳入到自己对或艺术、或电影的理解当中,由此《铁西区》也成为纪录电影当中具有自身辩识性的“纪实美学”代表作品①,它不仅是“当代中国新纪录片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是新的开启”②,更是“纪录电影的新标杆”③。在《铁西区》中,王兵将经由对艺术的思考而生发的关于人的伦理问题放置在社会主义工业转型时期的历史背景之下,从而成就了该片的“纪实美学”。对于《铁西区》来说,“纪实”并不和“记录”/“纪录”相同。它是与巴赞“摄影本体论”中影像的真实/写实相关,与克拉考尔“物质现实复原论”中的“现实”相关④。之所以强调是“纪实”一词而非另外的词汇,是因为在《铁西区》当中它一方面与充当主人公的工厂、艳粉街、铁路所显现的宏大历史场景相关,另一方面是导演始终以静默式的观察者视角将自身对于人类生命意义的疑问赋予了它。对于将“人”的问题内涵于宽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当中的做法,王兵强调的是,电影的呈现要重在追求自然和真实的原则,艺术创作的目的是连接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⑤。也就是说,王兵在《铁西区》当中所建构出的“纪实”并不是有如论者所述“历史与阶级意识”⑥的观点,试图通过影像来挖掘当代中国被掩盖的历史,从而传达出导演寄予在其中的价值表达。王兵也对于学界的评论并不在意,他认为“我很少去想什么阶级,我觉得人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是无阶级的,谁是哪个阶级,谁不是哪个阶级,那是毛泽东干的事情,我们看世界,不是那么回事”①。“纪实”应当是客观真实地记录正在发生变化的时刻,以呈现平静的日常为核心让人们感知来自影像本身所携带的情感和能量。

第二节当“债务”成为“遗产”时:拒绝悲情的《钢的琴》

2011年,由张猛执导的电影《钢的琴》在中国大陆上映。这样一部以区区500万人民币制片成本所制作的电影却收获了来自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被影迷们赞誉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其中,有来自学界学者对其诸如“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是一部非常出色的、非常优秀的电影,仅就电影而言”①“我们还是要给《钢的琴》五颗星。一颗给工人阶级,一颗给东北人民,一颗给废弃厂房,一颗给男女主演,最后一颗,给勇猛的导演”②等的好评,也有来自在电影网站中影迷们为它打出的高分评价③,并且该片随后接连获得了第14届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第28届电影中国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提名等奖项。可见,无论是大众还是官方,对于《钢的琴》这部电影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度以及好感。其实,早在该片于中国大陆上映之前,它就获得了香港亚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特别提名”、第28届迈阿密国际电影节“最佳国际电影奖”、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大奖“最佳影片”等奖项,在国内外获得了极好的口碑。然而,这部备受期待、广受好评的影片在上映之后却仅仅收获了700万的票房成绩,这使得该片成为一部典型的属于“叫好但不卖座”系列的电影,这似乎也代表着普罗大众对于该片的接受程度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那么,大众对于《钢的琴》为何抱有如此高度的评价?换句话说,这部影片到底存在什么独特之处而使得它备受赞誉?以及它又为何在良好的影评风向之下却遭遇了票房滑铁卢?

艺术论文怎么写

第二章“黑色气息”式电影:历史“债务”的媒介“遗产”

第一节大陆版与柏林版的《白日焰火》:从不同的结尾表现说起

《白日焰火》主要讲述的是一名因受公伤而被调任工厂保卫科的前刑警支队长张自力为了解开当年的离奇碎尸案而进行了私下调查,在查证过程中,他接触了案件中与多个被害人有亲密关系的洗衣工吴志贞,随着调查案情的深入,他发现了抛尸的凶手是吴志贞的丈夫,原工厂的过磅员梁志军,并且通过追踪洗衣店皮草的来源使吴志贞坦白了杀人的真相,与此同时,他也渐渐为吴志贞所着迷。当这一案件终于在张自力破案的不懈努力下水落石出时,面对被警察带来指认现场的吴志贞,张自力在高楼上燃起了烟花爆竹,演绎了一场宛若送行般的“白日焰火”。

既然张自力通过接近吴志贞达成了破案的目的,那么为什么在影片结尾处,会设置成由他来上演一场真正的“白日焰火”(抑或是理解为为吴志贞送行)的戏份?有趣的是,在《白日焰火》于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所展映的版本中,影片的结局并没有像大陆公映版一样明确地显示出张自力是在楼顶燃放烟花爆竹的人,并且增加了消防兵以及警察准备强制制止该行为的情节。虽然有论者已经针对电影的两个版本作了对比及分析,针对结尾这一变化,认为柏林版影片“这场焰火的破坏意味远大于抒情意味……这样的处理余韵更足,想象空间更大”①,大陆版影片则“将电影的落点定在了爱情主题上,这样做更符合片方的宣传”②,但是这样的论述明显仅仅停留在对影片故事信息的浅层解读之中,如果继续对此进行追问,两部影片分别做出的不同表达,“破坏”与“抒情”又有着什么样的意味呢?或者说,片方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设定呢?

第二节老工业区与黑色气息:作为历史“债务”的症候

为了更清晰地呈现老工业区电影的形成及发展脉络,以及方便之后结合具体的片目进行讨论,在此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企改制作为历史截点,把具备一定代表意义的老工业区电影按照片名、年代、类型、导演、编剧、故事地点、故事时间以及影片中所涉及使用的方言的类别。

在这批电影中,《白日焰火》凭借其在2014年于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斩获最佳影片“金熊奖”使得该片在口碑与票房两方面都大获成功,这使得它区别于其他影片而在此序列之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代表意义。国外媒体对它多有赞誉。比如美国娱乐界的行业日报《好莱坞报道者》将它称之为“一部气质迷人的黑色电影”①,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它的评价是“一部黑色惊悚片可能成为中国电影的游戏规则改变者”②等。这些评论将《白日焰火》视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黑色电影典范,对其之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力做出了前瞻性的判断。同时,国内有学者说到:“中国大陆电影有《白日焰火》和没有《白日焰火》是有很大区别的”③,也有论者认为“影片《白日焰火》是中国电影十几年产业化改革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①、“《白日焰火》激活了电影市场,促成了电影市场的升级,改善了市场的一元化格局,实现了电影市场的多样化转型”②。可见,《白日焰火》的成功确实将中国悬疑片或犯罪片的发展推向一个高潮,影响了这类影片的创作和发展,为之后包括《心迷宫》(2014)、《烈日灼心》(2015)、《追凶者也》(2016)等在内的电影卖座叫好提供了经验并成为典范。与此同时,正是由于《白日焰火》的火热掀起了中国悬疑犯罪片的创作热潮,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存机会,从而使得以老工业区为题材所创作的具有“黑色气息的电影”在众多各式各样题材的悬疑犯罪片中可能显影并成为一种“类型电影”。

第三章“黑色气息”:媒介“遗产”中的“债务”处理.....................51

引言.............................51

第一节何谓“白日焰火”:从“二万八的皮氅”说起..................51

第二节“遗产”或“债务”:“余国伟”的正反面............................56

第四章老工业区电影的流行:“遗产”的地域式继承........................72

引言...............................72

第一节以东北为中心:从弹奏“钢的琴”说起.......................73

第二节回到贵州山区:寻找“照片”中的人...............................79

结语.......................90

第四章老工业区电影的流行:“遗产”的地域式继承

第一节以东北为中心:从弹奏“钢的琴”说起

在《钢的琴》中,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结尾小元母女来到工厂弹奏钢琴的场景。当陈桂林让淑贤将钢的琴从吊车上放来的时候,摄影机以固定的大远景镜头拍摄在工厂内缓缓被吊钩拉起的钢琴。画面切换,摄影机拍摄钢琴的远景,跟拍钢琴向镜头驶来,使得钢琴一直处在画面的中心位置。随后摄影机以从右到左的跟拍镜头拍摄钢琴的全景,钢琴处于画面的中心偏上的位置。画面切换,摄影机以从左至右的跟拍镜头拍摄钢琴。随后摄影机拍摄钢琴的全景,跟拍钢琴向镜头驶来,直到钢琴从画面上方出画。画面切换,钢琴从画面上方进入,摄影机以大远景拍摄钢琴向画面深处驶去,同时镜头也慢慢向后拉,随后是陈桂林招呼淑贤放下钢琴的场景。从这一组关于展现钢的琴正式出场在众人视野当中的镜头来看,其调度方式与展现淑贤身着红裙在工厂热舞的镜头段落是相同的,都以镜头垂直纵深调度和同步跟拍的方式来突出要表现的对象,毫无疑问,在这里,钢的琴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意象被强调。一方面是因为钢的琴由于其是由钢铁材料打造完工,使得它作为一种“奇迹”或“奇观”被呈现,它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钢琴。钢的琴与钢琴之间的不同背后所隐藏的更是工人(工人阶级)与大众群体之间完全不同的生存逻辑。正如有论者所述:“影片并未刻意凸现物质贫困之于剧情及意义的位置……其意义已不复温饱意义上的贫富,而是转移到‘因父之名’的层面上……昔日国企工人的社会地位、尤其是文化与象征意义上的地位之剧变”①。换句话说,影片在此处如此强调钢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