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在职研究生论文格式、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基于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的 山地城市规划策略探讨——以重庆市南岸区为例

日期:2023年12月19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00
论文价格:10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12171452386615 论文字数:75666 所属栏目:在职研究生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在职研究生论文 On-the-job graduate paper

本文是一篇在职研究生论文,本文从景观感知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自然景观的感知水平与山地城市空间环境的联系,建立了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体系,并结合城乡规划的体系、技术与方法,针对典型山地城市建成区提出相关规划策略,为山地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1  绪

1.1 研究背景

1.1.1生态文明理念影响城市发展,景观的生态价值受到关注

生态文明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如《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如《齐民要术》中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些观念强调了天地人的统一,将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理念深刻影响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①、“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②均反映了我国现阶段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在城乡规划建设领域,处理好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关系也成为推动城市现代化、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然要求。自然景观的生态涵义越来越被重视,自然景观不但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价值,同时也给予人们亲近自然的生态体验。在遵循生态保护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下,提高城市的自然景观感知水平是对城市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助于发挥自然景观的复合价值,推动城市的生态化发展。

1.1.2美好人居环境成为时代要求,自然景观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自古以来对优美的聚居环境就有着深切的向往,而中国更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共融的人居环境。在家中种植花木,将山水景观“搬”入庭院,以及喂养鱼虫鸟兽,均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偏爱以及想要将自然引入栖居环境的美好期盼。因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让城市的发展融入自然本底,不仅提升了城市空间与环境的品质,更是充分发挥了自然景观资源在构建美好人居环境中的积极作用,丰富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感知与体验,从而满足了人们对生态美观的聚居环境的需求与期待。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景观作为规划、建筑、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的粘合剂,势必成为新发展阶段刺激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城市中自然景观的统筹保护与利用也将成为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以及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景观感知的理念与应用深刻体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在古代著作、诗词、画卷以及城市营建中均有体现。但是,我国传统的城乡规划技术体系更多地关注发展规模、用地布局、指标分配等方面,在城市景观规划层面重视对景观结构和系统的构建,而较少关注城市使用者对自然景观的感知与体验,导致出现如下问题:

① 城市空间的营造忽略了对自然景观要素的充分利用,或过分强调视觉感知而弱化了其他感官的综合感受。并且,由于规划建设的粗放化、同质化特征,市民和游客难以深入发现和体会城市内部的自然景观,导致城市的发展剥离于自然环境之外,使得城市空间单调乏味,难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

② 山地城市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欠缺对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的有效依托和合理利用,削弱了人们对山地城市空间环境特质的独特印象,使得山地城市的空间魅力难以彰显,传统的依山傍水、天人合一的山地人居环境意象逐渐消退。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提出把对城市自然景观的多感官综合感知融入到山地城乡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之中,即将视、听、嗅、触、味等五种感官对城市自然景观要素的感知体验纳入到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与营造中去,以探索促进自然综合感知的山地城市空间规划途径。另外,通过对山地城乡规划体系、技术、方法的优化,指导山地城市空间环境的规划建设,让人们在全面感知山地自然景观资源的同时,充分体验山地城市的环境特质与空间魅力,进而提升山地城市的空间品质,重塑山地人居形象。

2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景观感知理论的发展

景观感知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以奥姆斯特德规划的纽约中央公园为典型代表的自然主义景观设计思想就已经开始关注视觉欣赏对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影响,为感知活动和景观审美的结合奠定了基础。至20世纪60年代,受到环境危机的影响,西方公众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促使人们用新的方式来思考和应对环境问题,景观的美学价值引起广泛的关注,这也掀开了景观感知理论真正发展的开端。按照理论发展的时间和相关研究的主要趋势,可以将景观感知理论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美学评价主导的景观感知初期研究阶段、生态价值引入的景观感知理论形成阶段以及多向发展的景观感知理论扩充阶段。

2.1.1美学评价主导的景观感知初期研究阶段

二战后,西方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变化与发展为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资源受到人为的干扰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对环境的改造所带来的损失,开始以美学的角度思考保护和利用景观资源的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起,大量的学者们从视觉审美的视角开展了评估景观质量、分析公众景观偏好以及把景观管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等多个方面的研究。例如,菲利普·路易斯(1964)从视觉感知与审美的角度对区域景观环境进行了评价,成为了美国学者和规划及景观工作者开展景观评价的开端[16]。伊恩·麦克哈格(1968)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较早地把景观审美价值与城市规划建设活动相联系,探索了空间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7]。此外,相关的政策与法规也随之产生。比如,为了解决景观设计与管理中的美学问题,美国在1974年颁布了《视觉管理系统》 (The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它的主要内容是在视觉感知的基础上提出不同景观区域的管理方案,通过视觉体验和种类多样性来决定景观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行为,进而提高景观的整体品质[18]。而美国于1976年颁布的《国家森林管理法案》提出建设发展活动应将景观的审美价值纳入考虑。同年,丹尼尔和博施特所研究的《风景美评估方法》 (The 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Method)基于心理学的观念和方法探索了人体感知和景观评估的关联,具体的方法是利用照片对公众进行美景等级评价的试验,以掌握公众对景观的偏好情况,同样强调了视觉体验的重要作用[19]。

在职研究生论文参考

2.2景观感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景观感知的概念在我国提出时间较晚,其理论的发展尚未成熟,但在我国古代的诗词、古典园林造景以及传统的城市“八景”等传统文化中均有对景观感知活动的相关记载和体现。在社会发展重拾“文化自信”、城市建设日益强调“归本溯源”的当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和延续不失为一条可取之道。景观感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城市空间的营造过程中考虑人们对城市景观的感知与体验,不但利于创造“诗意”的栖居环境,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与发扬。下文对景观感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进行了简要的整理和分析,旨在强调景观感知的传统文化性,及其在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建设学科领域相关运用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本文后续的研究也充分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景观感知特点,通过对自然景观构成、感知途径、理想模式等内容的研究与归纳,构建具有传统意蕴的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体系,努力发掘并彰显城市空间、城市生活中的一抹“诗意”。

2.2.1中国古代诗词文化

自然景观经常作为描述对象或抒发情感的媒介被我国古代文人写入诗词之中,古人不仅通过文字描绘出景观的形态、远近、色彩等内容,还常加入对感知方式和途径的描述,丰富了诗词的感染力,这些内容也引发了学者的关注和兴趣。例如,王岷、张柏分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理景观信息,所用案例多包含了古人对地理景观的感知体验,如《诗经》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霁”①和陆游的“水浦闻鱼跃,横林待鹤归”②,他们认为古人通过对地理景观感知的描述,更为生动地体现了景观的美感,激发了读者对情景的想象力[35]。张俊婷提炼了中国山水田园诗词中所表达的空间内涵,认为此类诗词借由对“物境”的整体感知营建出田园“意境”,并以此实现对我国传统山水田园的空间认知和想象 [36]。同样,王凯等对唐宋园林诗词文化和园林意境进行了分析研究 [37],而詹咪莎则探讨了中国诗词文化与植物景观意境营造的关系,认为诗词以独有的方式记录了植物的景观涵义,并通过人的感知活动衬托出植物景观的美学意境,例如“荷风四面亭”、“看松读画轩”等 [38]。

3  山地城市自然景观感知体系构建 ........................ 33

3.1山地城市自然景观的构成 .......................... 33

3.1.1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景观 ................................ 33

3.1.2纵横棋布的河流水系景观 ................................. 35

4  重庆市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格局现状研究 ....................... 69

4.1 研究区域概述 ................................ 69

4.1.1南岸区基本信息 .................................. 69

4.1.2相关规划分析 ................................. 72

5  重庆市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的规划策略 ..................... 105

5.1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的目标与原则 ............................... 105

5.1.1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提升目标 ................................ 105

5.1.2南岸区自然景观感知提升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