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栏目提供最新教育论文格式、教育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路径思考

日期:2023年05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262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05162040099091 论文字数:35633 所属栏目:教育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以主体间性理论以及人际吸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念内涵、特点、结构及影响因素、现状、提升路径等进行了探讨。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教育论文怎么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关乎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事关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早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1]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考察时,再次表达了对思政课的重视,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由此可见,提升亲和力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就现实情况来看,提升思政课亲和力也是实践中的迫切需要。当前,我们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亟待解决。比如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3],部分高校思政课还有着说教意味、内容的时代性也不够足,等等。这归根到底还是说明思政课的亲和力不够强。综上所述,对高校思政课亲和力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切实推动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概念内涵的研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概念内涵,学者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概括其中的代表性观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等主体角度讨论思政课亲和力。例如:雷骥认为,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本质上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亲和力”。[4]王小满和张泽一认为,思政课亲和力“体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高度认可尊重课程的理论魅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等,并积极付诸实践的一种无形力量”。[5]燕连福和温海霞认为,教师视域下的思政课亲和力就是“亲其人、亲其术、亲其道”。张青认为,在思政教育活动中,亲和力“往往通过受教育者喜欢、悦纳、认可等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反映的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价值评判”。二是从教育过程的角度讨论思政课亲和力。例如:吴潜涛,王维国指出,思政课亲和力是“思政课对大学生所具有的亲近、吸引的潜在功能,以及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亲近感、趋同感”。[6]涂刚鹏指出,思政课亲和力是思政课教学“表现出来的说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通过教材、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教学要素的亲和力综合表现出来”。[7]三是从功能价值的角度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例如:刘旋,周其明认为,“思政课亲和力的本质就是要实现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

第二,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结构的研究。当前这一方面的直接研究较少,学者们对于思政课亲和力结构的观点散见于各类研究中。例如,周琳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一般包括教育者情感亲和力、教学内容亲和力、教学形式亲和力、教学素材亲和力、教学方法亲和力和教学话语亲和力、教学环境亲和力等若干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构成要素”。[9]崔延强和叶俊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为基本依据,认为思政课亲和力包括“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五个维度”。[10]庞桂甲认为,“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人格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亲和力等等”。蒙慧芬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构成要素划分为教学目标亲和力、教师亲和力、教学内容亲和力、教学方法亲和力和教学环境亲和力五个部分。”

第2章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基础

2.1.1主体间性理论

随着笛卡尔等人对主体性哲学的完善与发展,西方的主体性哲学到达了极盛时期,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片面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困境。为了摆脱此危机,西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最早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理论。在胡塞尔之后,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人又相继从本体论、社会历史学等角度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探讨,为其内涵进行了有效补充。

主体间性这一理论被引入我国后,由于翻译的不同,又被译为主体际性、交互主体性等说法。一般来说,主体间性实质上就是主体之间的关系属性,处理的是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此,张耀灿教授指出,“主体间性是指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31]我们在理解主体间性时应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主体间性理论是对主体性理论的扬弃。主体性理论认为主体是单一的,强调主体对于客体的优势地位与改造能力。主体性理论在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时不乏可取之处,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便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对单一主体性的过度强调,难免会在交往中将他人视为客体,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与主体性理论不同,主体间性理论客观上承认多主体的共在,突破了单一主体的弊端,为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效指导。主体间性基于主体性,但又是对主体性的超越。一方面,主体间性仍是以主体性为基础的,个人不为主体,也就无所谓主体间性;另一方面,主体间性又对主体性的发挥程度进行了合理限制。胡塞尔从认识论的角度讨论了“我思”与“思我”之间的关系,提出要通过“理解”的方式,实现我与他人之间的视界融通;海德格尔提出了“共在”的理念,指出个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于同一个世界;

2.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2.2.1亲和力

亲和力一词最早由13世纪的炼金学家阿尔伯特提出,意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现代汉语词典》认为,亲和力一词有两种含义,即:亲和力是指“两种或以上物质结合成化学物时相互作用的力”,也指一种“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34]在这两种解释中,前者侧重于从化学与生物领域对亲和力进行界定,而后者相较而言则更符合社科领域对亲和力的认识。由此可见,亲和力一词已经跳出了它的发源圈子,并有了新的内涵。当前,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对亲和力的见解大约包括如下几种:第一,承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亲和力的解释,认为亲和力就是一种“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第二,从中华传统文化入手,结合儒家的“仁”等思想,认为亲和力是一种道德与人文精神。第三,从情感方面进行理解,认为亲和力源于“爱的情感”,人际之间的亲近需要以一方或双方的“爱的情感付出”为前提。第四,认为亲和力是一种“涵容度”,主要表现为交往过程中个体的情绪体验,例如亲密感、接受度等。[3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亲和力理解为一种拉近双边或多边距离的能力及力量,在这其中往往又伴随着个体的情感倾注与积极情感体验。

2.2.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理论教育与文化宣传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的具体组成经历过多次调整,既“85”与“98”方案之后,2005年“05”方案出台,要求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下文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4门必修课程,在专科阶段开设“概论”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必修课程,本专科阶段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其中,随着党的创新理论的与时俱进,“概论”课程内容不断充实调整,在2008年更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今年暑假后,所有高校均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本文所涉及的高校思政课,主要是指“05”方案涉及的五门课程,也就是我们通常简化所说的“马原”、“毛概”、“近代史”、“德法”以及“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

第3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理论探讨..................13

3.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结构及影响因素分析.......................13

3.1.1教育主体亲和力...........................13

3.1.2教育客体亲和力..........................15

第4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现状............................23

4.1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整体向好...........................23

4.1.1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24

4.1.2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增加......................24

第5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33

5.1增强综合素质,提升教育者亲和力............................33

5.1.1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33

5.1.2提升思政教师的情感魅力...............................34

第5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