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学论文栏目提供最新医药学论文格式、医药学硕士论文范文。详情咨询QQ:1847080343(论文辅导)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日期:2023年10月25日 编辑:ad201107111759308692 作者:无忧论文网 点击次数:194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编号:lw202310231711058307 论文字数:30233 所属栏目:医药学论文
论文地区:中国 论文语种:中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本文是一篇医药学论文,本课题所选“平肝降逆法”源于董老的“通降法”,旨在通过董老的“平肝降逆法”治疗CEG,对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CEG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数据,从而得到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为拓展董建华教授“通降法”理论对肝胃不和证CEG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提供方药依根据和临床数据。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病例来源

本研究入组病例均来自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李志钢主任医师专家门诊、脾胃病科病房于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期间就诊,符合肝胃不和证的CEG患者。

1.2诊断标准

1.2.1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以《痞满中医临床实践指南》[23]中关于“胃脘痛”为基础。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4]、《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5]中关于慢性胃炎伴糜烂诊断标准和临床辨证为肝胃不和证的诊断来制定,具体如下:

医药学论文参考

1.2.2西医诊断标准

鉴于目前暂无CEG确定的指南,CEG被归为慢性胃炎,故参照2017年上海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5]、《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26]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临床症状的诊断标准:没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或出现上腹部胀满、疼痛、嗳气、嘈杂、反酸、烧心、纳差等症状。

(2)胃内镜检查的诊断标准:在内镜下可观察到黏膜出现红色斑点、表面变粗糙,并且可能伴随有水肿、充血等症状。

(3)胃黏膜分型、分级表现及积分标准:胃镜下胃黏膜表现可分为两类,各四级,详见内镜下疗效积分及赋分标准表。

2研究方法

2.2样本含量计算及病例分组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计算样本量使用“优效性临床试验”公式[28]。在统计教研室协助下,制作随机信封。受试者签定知情同意书后,按时间顺序打开由统计教研室提供的随机信封,依据随机信封结果将70位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并施以两组不同的干预手段。根据相关文献和临床经验,保守估计实验组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的有效率为75%[29],对照组“泮托拉唑钠肠溶片联合瑞巴派特片”的有效率为60%。

2.3治疗方案

治疗组治疗方案为: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mg(日1次,每日早餐前口服1片)+瑞巴派特片0.1g(日3次,早、晚餐前及睡前口服1片)+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每日1剂,水煎至400ml,分早、晚餐后半小时左右各200ml温服。具体方示如下:

主方:北柴胡9g炒白芍9g醋香附9g麸炒枳壳9g陈皮9g白芨9g浙贝母12g预知子9g金钱草15g郁金9g蒲公英15g炙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各温服200ml)3周为1疗程,1个疗程后停药1周,治疗2个疗程。

临床加减: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温里散寒;泄痢下重者,加薤白以除下重;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悸者,加桂枝以温补心阳;心神不安,心烦失眠加生龙牡各20克,合欢皮15克;泛酸加瓦楞子10克,乌贼骨10克;平素嗜酒甚者加枳椇子10克,葛花10克;舌苔黄腻,肝功能检查异常加山栀10克,酒军3克,茵陈9克。

对照组治疗方案为: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4147),日1次,每日早餐前口服40mg(1片)+瑞巴派特片(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2字号:H20020541),日3次,早晚及睡前口服0.1g(1片),(受试者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3周,每服药1个疗程后停1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影响临床实验的药物,嘱患者治疗期间忌口,规律作息。

结果

1一般资料

1.1对照组和实验组基本特征

本次研究共有65位患者参与,其中试验组有33人,对照组有32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在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和饮酒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这两组基本特征的数据可进行比较。见表1。

医药学论文怎么写

2治疗前临床特征比较

2.1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1.1治疗前两组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医药学论文怎么写

两种治疗方案实施前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结果 ............................. 14

讨论 ....................................... 26

小结 ............................... 34 

讨论

1理论部分

1.1 CEG肝胃不和证病因病机

祖国传统医学中,对慢性胃炎伴糜烂并无确切的疾病命名,不同医家对此的理解有所差异,但大多数将其归类为“胃脘痛”、“痞满”、“反酸”、“嘈杂”等类别[18],其中以胃脘痛最为普遍。胃脘痛是一种病症,其主要表现为上腹部和胃脘处的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也被称为心下痛。《内经》最先提到了胃痛的疾病名称:“胃病……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并且最早提出了肝脾相关的“木郁之而发”的观点[33]。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分辨出胃脘痛和心(下)痛之间的区别,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提出:“心下痛……硬”[34]。直到宋代,许多医家仍将胃脘痛称为心痛,但随着历代医家对胃痛病的认识逐渐清晰,认识到胃痛和心痛是两种不同的病症,因此在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他的《兰室秘藏》一书中第一次单独提出了“胃脘痛”,从此胃脘痛与心痛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病症[35]。

在生理方面肝和胃有着密切的联系。土得木而达,木赖土而荣。肝胃之气本通,一伤俱伤。病理方面来说,肝木太盛可乘脾伤胃或“肝木乘土”。而且肝木太弱也无法疏理脾胃,以致受纳,腐熟障碍。《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中指出:“肝……起病之源,胃……得病之所。”故肝者,与胃脘痛之关系颇密。肝郁日久则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热灼疼痛。如肝失疏泄,气机不通,气滞日久,血行瘀滞等,或疼痛久入,胃络阻滞、都会引起瘀血内停而出现胃痛。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曰:“胃痛…….必有凝痰聚瘀”。董建华老先生认为胃病发病机理突出表现为“滞”,胃病不论寒热虚实,中有郁滞为常见[36]。《临证指南医案》也明确指出了胃脘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发病机理;叶熙春老认为胃病患者虽然证候变幻各异,但总从通降失司开始[37];邓铁涛老先生认为该病是由饮食不节、七情郁伤、劳倦过度所致[38,39]。关于本病病因,现代医家在总结前辈们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该病位在胃脘部,但与肝、脾密切相关。其致病原因大致有感受外邪(湿邪、疫毒、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饮食失宜、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先天不足、后天矢养)等,形成邪热犯胃、火热内盛,或者饮食伤胃,湿热蕴结,胃络瘀滞,或者肝气郁滞,郁久化热,又或者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等,由此引起胃气郁滞、降逆失和、不通则痛。

小结

本研究通过对肝胃不和型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表明:

1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在缓解患者临床胃部不适症状上有一定效果;

2中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在消除胃镜下胃黏膜炎症反应、促进胃镜下糜烂胃黏膜组织修复方面有一定成效,治疗之后胃镜下黏膜病变改善情况及临床症状改善优于单用泮托拉唑钠肠溶片+瑞巴派特片

3柴胡疏肝散加减方可逆转部分慢性糜烂性胃炎;

4柴胡疏肝散加减方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且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略)